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2022年第4輯(總第141輯)



目录及摘要



滑动查看目录


里耶秦簡“産子課”及“徒簿”反映的徒隸生活

賈麗英

(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提要:里耶秦簡“徒隸産子課”“舂産子課”是對徒隸生育率的核查,顯示此時徒隸的生活狀態與後世“諸婦人在禁,皆與男夫别所”之罪囚的情形不同。隸臣、城旦、鬼薪身份的徒隸,既可有黔首身份的妻,也可有徒隸身份的妻,男性徒隸與女性徒隸之間確實存在婚姻關係。秦簡中亦屢見隸臣妾嬰兒、小隸臣妾、使小隸臣、小城旦舂等小徒隸稱謂。但徒隸家室不能居於居民里中。里耶秦簡“徒簿”類文書所反映的是徒隸“從事公”的情形。徒隸勞作主要有行政雜役、伐材土功、作務手工、田作畜牧、賦獻貢斂等幾大類。而行書、守府、守門、廷走、吏養、稟人等行政性雜役由自由度較高的隸妾或隸臣承擔。徒隸所做事役在一定時段内相對穩定,他們與遷陵縣其他吏員共同維持着地方行政的運轉。此外,秦律允許徒隸“從事私”,他們有一定私財。里耶“祠先農”簡顯示,餘徹祭品多被徒隸購買,交易常發生在城旦、隸臣之“所”。隸臣妾活動相對自由,或爲庸取錢,或市販得利;城旦舂鬼薪白粲等司空徒活動自由被嚴格限制,其“從事私”的時間、空間極小,私財來源不太明了。

關鍵詞:里耶秦簡  産子課  家室  徒隸

漢初陰陽時令與基層行政
——以銀雀山漢墓竹簡的文本及物質解讀爲綫索
周金泰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

提要:銀雀山漢墓所出時令類竹簡是探究漢初時令知識傳播與應用的重要材料。通過綜合解讀其文本内容、物質形態及考古環境,可深化對漢初陰陽時令與基層行政關係的理解。時令簡各篇獨立,但又具有體系性,與同墓四號篇題木牘存在對應關係,應是一部專論陰陽時令的彙編書。漢初時令知識以齊地爲中心,多系統並存,本質是一類陰陽數術知識。時令簡有實用性,使用者爲基層官吏,是墓主生前所用行政參考手册。墓主一方面用其“助政”,另一方面將其宣講給識字能力有限的平民,並爲平民提供日常備問,此爲秦漢吏師分内職責,屬於基層社會移風易俗的内容。同時,秦至漢初《田律》亦常見農事順時規定。以上諸點表明漢初基層社會以法俗結合形式初步踐行了依時行政觀念,但觀念語境僅是陰陽消息的數術主義及漢承秦制的實用主義,與《月令》經典化後作爲儒家正統意識形態的依時行政觀念不能等同。

關鍵詞:時令  月令  陰陽學  銀雀山竹簡  基層行政

走馬樓吴簡自首士賊帥簿復原研究
——兼論賊帥、自首士身份與孫吴建國
孫聞博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副教授)

提要:走馬樓吴簡所見“自首士賊帥人名收米斛數簿”,是孫吴臨湘侯國記録黄武五年至嘉禾三年所領自首賊帥、自首士人名年紀和收取米數的簿書,實際彙編九個年份的分簿而成。簿册原已散亂,今利用揭剥圖、盆號、内容、格式、筆迹等多種考古學信息來整理復原。與吏民簿有别,簿書由縣廷直接製作並用於上呈,是孫吴初年縣級簿書的典型代表。“自首賊帥”“自首士”是向孫吴政權“自首”的地方民衆武裝首領及所統賊士。漢末三國,地方賊帥以華夏族爲多,部衆有逋逃阻山的華夏族或華夏化民衆,也有原居山陵溪谷的山越、蠻夷,並以前類爲重要。自首士、賊帥雖被專門統計,但實際分散居住在不同鄉、丘,耕種限田,繳納定額限米。孫吴限田耕種者多爲吏、卒、士及職役身份,與普通編户有别。限田是吏員、徭戍從事者、職業軍人、職役從事者耕種的官田,所納稱限米。自首士賊帥簿的復原與研究,不僅拓展了簡牘文書學的理論與實踐,而且可增進對孫吴建國與江東民間武裝關係的認識。

關鍵詞:孫吴建國  臨湘侯國簿書  自首賊帥—自首士  限田—限米  江東民間武裝

安史之亂前後的唐北邊邊防與蕃部動向
胡  康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安史之亂爆發前,振武軍與天德軍構成了唐朝河套防禦體系中的左、右兩翼。安禄山兼任河東節度使後,其勢力主要在河東北部諸軍鎮。河東北部、南部在叛亂爆發前處於不同勢力控制之下。蕃部與唐朝北邊邊防密切相關,玄宗朝設置押蕃使,並將蕃部納入唐朝軍隊,强化了對蕃部的控制;但對關係較爲疏遠、未被納入軍中的蕃部掌控有限。安史之亂爆發後,阿史那從禮與河東叛軍接連侵擾振武、天德,破壞了唐朝的北邊防禦體系,肅宗第一次向回紇借兵是爲平定阿史那從禮之亂。在党項侵擾下,唐朝設置邠寧、鄜坊兩鎮,改變了關内道北重南輕的軍事格局;鳳翔節度使的設置則主要爲應對吐蕃東進後西境的新形勢。

關鍵詞:唐朝  安史之亂  北邊  防禦體系  蕃部

唐後期黄淮海平原討藩戰争後方糧草調撥地理
高正亮
(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講師)

提要:唐後期征討叛亂藩鎮,抽調諸鎮士兵組建行營聯軍,前綫部署地即後方糧草運輸之目的地,亦決定着糧草運輸路綫。黄淮海平原討藩戰争前綫部署軍團地理分布,河北平原南、北方向分别集中在邢、貝、德州和定、瀛、滄州一綫;而黄淮平原北、南方向集中於黄河下游河道沿綫濮、鄆、齊州,許州和長江中游安、黄州,淮河壽州一綫,西綫則位於桐柏山以西唐州。江淮地區經運河北輸至河陰、太原、永豐等倉以及臨時加徵之糧草,是討藩戰争糧草補給的主要來源,而糧草補給重要的臨時調撥地,則集中在山南東、河東、京畿華州、河南府及周邊地區。曠日持久的討藩戰争對糧草需求極其巨大,如何縮短糧草籌集地與前綫諸軍間補給距離,成爲考驗唐廷的又一難題。

關鍵詞:唐後期  黄淮海平原  討藩戰争  糧草補給

宋代的宰相“當筆”
張  禕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提要:宰相“當筆”,是兩宋時期沿用的一項制度典故。“當筆”即執筆批閲文件、處理政務之意。史籍中關於“當筆”的記載,簡略分散,難窺全貌。本文搜討排比史料,初步梳理、復原。宋代宰相“當筆”制度淵源於唐代,唐後期形成了多員宰相共事時每日輪流“當筆”“知印”的分工制度。北宋前期,宰相以“分日知印”的方式分工,副宰相也掌握一部分“當筆”權力。元豐改制以後,宰相分工以“輪日當筆”爲主,宰相輪流“當筆”的同時也負責“知印”,副宰相則通常没有“當筆”“知印”資格。宋代宰相日常的“當筆”工作,主要包括閲批呈報文書、落實皇帝旨意、下達自主決定、收接處理詞狀四塊内容。宰相“當筆”,在宰屬、堂吏的輔助下進行。“當筆”批示之後,需要製作正式文書,由所有宰執共同簽署通過,纔能生效行用。在相應程序中,其他宰執可充分發揮審議監督、查漏補缺的作用。“當筆”宰相爲批示内容負主要責任。“當筆”是宋代中樞政務運行的重要環節,是考察日常政治運作、權力博弈很好的切入點。

關鍵詞:宋代  宰相  當筆  知印

金代外命婦制度的演變
孫建權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副教授)

提要:《金史·百官志》所載外命婦制度沿革不可盡信。金初外命婦制度沿襲遼制。皇統年間,熙宗正式創建了外命婦制度,其中尤以“制定品官次室命婦封號”和“命婦郡望從夫姓”爲兩大特色。正隆二年,海陵王取消了品官封贈次室的資格,金代外命婦制度至此基本定型。世宗朝與章宗前期沿用海陵之制。章宗不久大幅改革外命婦制度。先於明昌初將品官封贈外命婦的依據,從原來只由散官決定,變革爲“受散官和職事官共同影響,且二者從一高”;再於承安二年降親王妻妾外命婦封號爲“王夫人”“孺人”;最後約在泰和五年新增“從五品官母妻封鄉君”之制。衞紹王大安以後,金代外命婦制度大體又恢復到正隆二年之制。金代外命婦制度簡明易行,該特點與金代官員數量不多有關,既折射出女真統治者追求“簡政高效”的治國理念,也反映了有金一代人口規模始終不大的歷史事實。

關鍵詞:金代  外命婦  金熙宗  正隆二年  金章宗

《水滸傳》批語版本源流考
——兼談中國古代小説評點的版本價值
鄧  雷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提要:學界對古代小説評點的理論層面關注頗多,而對其版本價值關注不足。相較正文,小説評點體量較小,位置顯眼,版本承繼特徵更爲明顯,有助於快速、有效地判定小説版本源流。以《水滸傳》評點爲例,通過梳理其不同版本系統之間批語的關係、同一系統不同版本之間批語的關係、同一版本不同刻本之間批語的關係、同一刻本不同印本之間批語的關係,可探知批語在版本判定方面的突出價值。如:不同版本系統之間批語的承繼關係,絶大多數也代表着版本系統之間的淵源;不同重刻本之間,批語存在此有彼無的情況,一般這幾種本子皆非初刻本,且彼此間並無承繼關係;初刻本佚失的情況下,多種重刻本之間可通過批語,大致判斷其與初刻本的關係;不同翻刻本之間,批語存在此有彼無的情況,一般這幾種本子皆非原刻本,且之間並無承繼關係。

關鍵詞:小説評點  版本價值  《水滸傳》  批語  源流

毛國瑶輯“靖藏本《石頭記》”批語辨僞
高樹偉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上世紀60年代,毛國瑶輯抄的“靖應鵾藏《石頭記》脂評本”150條批語始爲學界所知。有關其真僞,研究者莫衷一是,引發多次論争,對《紅樓夢》研究産生廣泛深遠的影響。細致梳理1964年以前十餘年間的紅學研究背景,取《石頭記》諸抄本、俞平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各版次、印次,逐字校勘這150條批語。將這些批語承襲《脂硯齋紅樓夢輯評》的證據總結爲脱文、誤字、錯簡、理校四例,證實這些批語主要是據俞平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未修訂版或1958年版蓄意僞造,其作僞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證成脂硯齋、畸笏叟爲二人。毛國瑶輯“靖應鵾藏《石頭記》”批語贋鼎無疑,没有研究價值。所謂“靖應鵾藏《石頭記》脂評本”,爲子虚烏有之書,應及時將其從紅學文獻中剔除,清除其對近六十年紅學研究的負面影響,並重審相關議題。

關鍵詞:《紅樓夢》  “靖藏本”  毛國瑶  俞平伯  辨僞

三孔布地名“武陽”新考
吴良寶、馬孟龍
(第一作者爲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教授,第二作者爲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提要:戰國晚期趙國三孔布幣地名“武陽”,古文字學者多以爲是趙孝成王十九年(前247)燕、趙易地的武陽,即今河北省易縣的燕下都;趙、燕兩國璽印兵器銘文中的“武昜(陽)”地名,也多被認爲是燕下都。這些意見都不可信。將燕、趙易地的武陽推定爲燕下都,完全不符合戰國末年燕、趙兩國的疆域形勢,北朝之前也未見燕下都稱作“武陽”的記載,兩國易地的武陽應位於葛、平舒之間,即今河北省高陽市、任丘市境内;戰國時期燕國璽印文字中既有“武垣”也有“武陽”,以往把燕國“武陽”視爲《漢書·地理志》涿郡武垣縣的意見同樣不能成立;趙國的武陽就是《趙世家》孝成王十一年收歸鄭安平封邑之“武陽”、趙國三孔布幣與璽印中的“武陽”,即《水經·濁漳水注》長蘆水的武陽城,在今河北省冀州市小寨鄉。

關鍵詞:三孔布幣  武陽  燕趙易地  燕下都  武垣

蕭淵明與王僧辯往來書信的時間排序
——以梁承聖四年的政局變遷爲綫索
龐  博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書信作爲信息載體,在承聖四年蕭淵明與王僧辯的政治博弈中承擔了重要功能。梳理蕭淵明南歸前後的政局變遷綫索,分析書信叙事脉絡,理清時間序列,可知蕭淵明與王僧辯的往來書信至少有十二封,按時間可分爲三組各四封,正對應以蕭淵明爲代表的北齊朝廷與以王僧辯爲主導的蕭梁朝廷的三個談判階段。經談判,蕭淵明得以返回建康,繼承梁統;梁廷與北齊,以及梁廷内部,分别達成了新的政治共識。

關鍵詞:書信  蕭淵明  王僧辯  梁陳之際  政治史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補考》《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辨訂
夏  婧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張忱石先生《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補考》(附《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補考》)在清人搜輯史料基礎上,增補唐代歷任左司郎官776人次、三院御史99人次;《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究索各類文獻,鈎沉排比右司郎官名簿,輯考郎官2152人次。兩部著述用力精深,對唐代郎官資料搜討整理居功至偉。二書所存瑕隙,亦有待訂補,可考知立目失當45例,郎官人名、事迹誤失24例(含御史1例),任職編次失序26例,引證資料訛奪18例。二書已檢用資料中仍略有失輯,可據以增立郎官名目8人次、增補任職書證17則。

關鍵詞:《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補考》   《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   訂補

番藏祖先傳説同源考
聶鴻音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提要:吐蕃祖先傳説稱有一個君王從天而降,主宰了當地的myi(人)和dbu nag(黑頭),這兩個藏語詞的讀音和意義均與西夏語的党項人自稱相當,説明河西兩個民族的傳説同出一源,“黑頭”一詞並非特指某一民族。此傳説經過了後人的分頭加工,藏族人認爲那個君主是鶻提窣勃野,党項人則將其附會爲西夏太祖李繼遷,並且在西夏晚期的文學作品中把他的形象神化了。與此對應的史實是,李繼遷率領他的部落於10世紀末來到河西,成爲當地原住番人即“黑頭”的統治者,他所在的部落稱作“勒尼”,意思是與“黑頭”相對的“赤面”。

關鍵詞:吐蕃  党項  西夏  番人

《文史》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本刊已列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資料庫
 本刊實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度

《文史》订阅方式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8-350(38元/期,152元/年)
《文史》投稿方式来稿请寄: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文史》编辑部收,邮编:100073。投寄纸质稿的同时请向编辑部电子信箱投送电子稿。电子信箱:wenshi@zhbc.com.cn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